010-89177861

帕米尔高原上的拜火教墓地——新疆吉尔赞喀勒

 

新华网乌鲁木齐6月15日电(记者张鸿墀 沈桥)“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这个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墓葬遗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拜火教的文化遗存”。

 

    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临近塔什库尔干河谷台地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正主持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的发掘工作。

 

    “国际学术界对拜火教起源于古伊朗还是中亚未有定论,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为中亚至少是拜火教的起源地之一提供了一个真实、完美的实证”,巫新华说。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的东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以及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物局组成的发掘队伍在塔什库尔干河谷台地上认定了47处疑似遗迹,并对其中6座石堆墓葬进行了发掘。

 

    目前,从古墓葬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既有来自中国南方的竹箅(竹质的梳子)、丝绸,也有来自西方两河流域(今伊朗、伊拉克区域)的玻璃或玛瑙的料珠,证明这片“世界屋脊”所在的帕米尔高原至少在2500年前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

 

    墓葬群所在台地表面平缓,台地的西端分布有约数十处石圈墓,石圈墓外东侧的整个台地上,则东西向有规律地间隔铺满放射状的黑、白色石块条,每个石块拳头大小,石块条每条宽约80-100厘米。黑色一绺间隔白色一绺,很像斑马线。

 

    巫新华说,古墓群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证是拜火教遗迹,一是地表黑白石条,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二是墓葬所在台地位置高爽,符合拜火教中对选择高洁葬地的要求;三是墓葬中出土人的头骨、肢骨摆放散乱,均是二次下葬,符合拜火教葬俗。

 

    12号墓是形制较为完整的一处墓葬,墓底有原木搭成的尸床,尸床上为一男尸,其肢体西侧则有一用于火祭仪式的容器。容器中间凿出圆坑,出土时中间有15枚石子,坑的内壁被灼发黑。

 

    巫新华解释说:“这是将烧得炙热的石子置于圆木的圆坑之中一起明火入葬,圆坑内壁自然被灼烧,入葬后火灭,内壁被灼成炭发黑。15是半月之数,明暗交界。这些都是拜火教的葬俗仪轨”。

 

    而在墓葬的填土中,以及石围附近都发现了大量的用火痕迹。包括那些篮球大小的鹅卵石,在河道中的坚硬无比,而用于石围的则表面粉酥。

 

    墓地中还出土了丝绸、毡片和毛织物的碎片,“尽管已经散碎,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它细密的纹理,不由你不对那时的织造工艺叹为观止。”巫新华说。

 

    这些文物显然来自“东土”——中国内地,在2500年前,来自内地的物产已经出现在帕米尔高原,并被当地人大量使用,并随墓主下葬。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关键点就在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自古以来一直东控由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大通道。”巫新华认为,从东亚往西亚、南亚迁移的西戎、月氏人、匈奴,再往后包括佛教、拜火教、景教的东传;中国内地高僧西行求法,西方旅行家、商旅长途跋涉东来贸易,都曾利用了帕米尔高原这条貌似天堑、实则通衢的古道。

 

    目前,在考古队发掘的6座墓葬中,以1号、10号、11号、12号墓葬出土较为丰富而独特。1号墓葬出土4个女性头骨、12号墓葬出土男性头骨、而占地面积最大的10号墓葬出土居然是一个孩童零散的骨骼,但还没有佐证来说明墓主的身份。

 

    “通过对这六座墓葬的尝试性发掘,我们希望能对这种拜火教文化遗存的墓葬有一个全面的揭露,通过解构墓葬形制、文化内涵,对遗址现象做进一步的分析、测定,这是中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考古的空白的突破,在人类宗教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巫新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