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新春,双峰县杏子铺镇立爱村农民曹卫炎死后进行了火化,未做佛事、未烧灵屋、纸线,未办酒席,这是杏子铺镇农民中首例丧事简办的新鲜事,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曹老的“一要五不”掀起了农村丧葬改革的新风尚。曹卫炎老人虽年逾古稀,但他能紧跟国家形势。去年,他从报纸、电视上看到中央提倡农村共产党员要带头殡葬改革,曹老虽不是共产党员,但他非常拥护中央政策精神,当即写下他死后要火葬,不做佛事、不烧灵屋、不烧纸钱、不埋棺材、不办酒席“一要五不”遗嘱交给他儿子,并嘱咐:“我死后,一定要按照遗嘱办事,这才是你对我最大的孝顺”。
农村丧葬事宜曾是多少人风光、多少人落魄的大事,年过花甲的老人,身体尚健时,晚辈便要为之准备其死后穿着的寿衣、用物和棺材。待老人咽气去世,遗属立即下跪痛哭,并从河里提回清水为之洗脸、擦身、穿上寿衣,在族人的帮助下,遗属在上厅堂设灵堂,并四出向亲友报丧。亲友闻讯立即前来吊唁,遗属举行隆重的家祭。最后选择吉日,在吹鼓手的哀乐声和飘飘扬扬的铭旌、挽幛中,出殡送葬。一套这样的程序下来,少则花费3、5万,多则花掉10多万,一些地方甚至越来越讲排场讲“名气”,互相攀比谁家的白喜事热闹,这样不仅花掉金钱,产生奢糜攀比之风,而且死者土葬后还要占去大量的耕地,“死者与活人争地” 因祭祀活动引起的森林火灾也成为当地基层干部的心腹大患。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铺张浪费现象越来越少,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风从党的机关不断渗入到普通老百姓,曹卫炎老人的“一要五不”敲响了农村土葬改革的鼓点,我们相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树新风会在广袤的农村大地生根发芽,遍地花开。(编辑/姜友富)
上一篇
殡葬服务业暴利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