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郭慧岩实习生李杨文/图
本报《侯青山烈士您在哪里安息?》报道刊发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除了侯青山家属向本报表达谢意外,侯青山的战友陈国栋老先生也与本报取得联系。他向记者回忆起了当时那场战斗细节,并希望有更多的人帮助烈士“回家”。4月21日8时,本报记者与侯青山烈士家属一同赶往隆盛庄拜祭,侯青山烈侯青山老战友希望有更多烈士“回家”,4月21日8时,本报记者与侯青山烈士家属一同赶往隆盛庄拜祭,侯青山烈士后人69年的寻亲梦终于实现了。
“那场隆盛庄战斗太惨烈了,打了三天三夜,一场战役下来剩下十几个甚至几个人都很正常。”侯青山的战友,今年87岁的陈国栋说。据陈国栋介绍,他也曾在当时的晋察冀1分区25团(侯青山当时所在的部队)当过兵。当他看到本报寻找侯青山烈士墓的报道后,立即与本报取得了联系。
陈国栋当初在部队卫生所当兵,主要负责处理战场上的伤员,对当时那场战争伤亡程度比较了解。陈国栋告诉记者,当时每天死伤的战士不少,部队会尽力好好安葬。但如果时间紧迫,战争打得急,可能用被子一裹就地埋了,在埋的地点插个木板就当墓碑,“时间长了木板没了,当初埋的是谁也就不知道了。”
对于本报远赴千里,帮助烈士家属寻找墓地,陈国栋很感动。他希望更多的人能提供线索,帮更多的烈士“回家”。“如果没有这些烈士的付出,恐怕也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能帮助家属找到烈士的埋葬地,也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跨越了69年的“团聚”
寻亲梦还未结束,为帮助侯青山烈士“回家”,21日8时许,本报记者与侯青山烈士家属一起前往隆盛庄踏上寻亲路。
“当初父亲离开家的时候我才不到6岁,谁知道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侯青山的大女儿侯玉兰说,侯青山1944年参军。当时通讯不发达,交通也不方便,侯青山一走就没了音讯,直到5年后,家人才知道他已牺牲。
“当时母亲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瘫坐在了地上。母亲一个人把我们拉扯大,她一直想找到父亲的墓地,可是试了很多办法都不行,直到母亲去世,嘴里念叨的还是找父亲墓地这件事。”二女儿侯桂兰说道。
“前几天,当听到姐姐们说父亲的埋葬地找到了,我恨不得立马去那儿。每当看到别的老人,我就会想到父亲,如果父亲还活着,今年都93岁了。”三女儿侯玉英说道,“如今,父亲终于不再寂寞了,我们打算把父亲的英魂带到祖坟,与母亲合葬在一起,希望父母在另一个世界团聚。”
一路上,几位老人时不时地看看手表,或者向前方张望,希望下一秒就到隆盛庄。
“爸爸我们来看您了”
16时许,记者与侯青山的家属一行到达隆盛庄陵园。陵园依旧肃穆、庄严,在阳光的照射下,20个墓碑熠熠生辉。
刚一下车,大女儿便流下了眼泪。三个女儿一边叫着爸爸,一边说着:“爸爸,这么多年终于见到您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祭拜您,带您一起回家。”
一杯家乡水,一袋家里的点心,都放在了墓前,“父亲一人在外这么多年,肯定会想念家乡的。原来条件所限,直到现在才看望您,妈妈等了您60多年,我们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三女儿侯兰英说道。
由于不知道哪个墓才是侯青山的墓地,三个女儿在20座墓前分别放了红色、白色与紫红色的花束,此刻一阵风吹过,花束随风摆动,就好像侯青山烈士听到了亲人们对他的呼唤,在与他们回应。
祭拜后,家属一行5人心情不能平静。在陵园附近,记者陪伴他们慢慢地走着。侯青山的外孙刘向平说:“我想看看姥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他献出宝贵生命的地方,让姥爷知道我们来了。”
编辑:王文静来源:燕赵都市报冀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