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新疆阿克苏殡葬工作者:守护生命最后一站

天山网讯(记者刘丽报道)提到殡仪馆,不少人都闻之色变,但对于火化工人来说,这里却是他们常年付出辛勤与汗水的地方。

  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有了殡葬工作者,逝者才能有尊严地离去。

  这里,没有欢声笑语的面孔,只有哀伤的泪水和悲痛的思念。

  殡葬工作者常年承受着心理及身体的压力,比常人更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4月29日,记者来到新疆阿克苏市殡仪馆,体验火化工人劳动的艰辛。

  火化工张新林在工作中。

  工作在高温中

  进入火化间,空旷的走廊里停放着几辆平板推车,这是用来接送逝者遗体的。经过走廊时,右手边的一间遗体告别厅里传来阵阵哀乐伴着痛哭声。沿着走廊,就到了火化间。火化工人张新林穿着一身白色工作装,戴着口罩,表情严肃,正在火化一具遗体。火化间共有两台火化炉,一台是普通火化炉,另一台是拣灰火化炉,区别在于家属是否可以亲自拣灰。

  张新林说:“现在火化都比较科技化,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的工作很简单,按几个按钮就完事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还包括先前对准化证、死亡证等的核对和确认,打开火化炉的尸车,再将遗体从平板车上抬到尸车上,以及后期的拣灰、打扫尸车等工作。”随着机器传送带的传输,遗体就被送进火化炉里了,整个火化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张师傅边说边用空火化炉演示,向记者展示整个火化工作流程。与此同时,他时不时打开后盖观察着正在运作的火化炉,查看火候及遗体火化情况。

  走近正在运作的火化炉,耳边不时发出嗡嗡的低鸣声,空气中漂浮着一股燃烧的气味和粉尘。火化完后,张师傅将已经烧成灰的空骨架用自制的推板压碎,再用扫把扫到家属指定的骨灰盒里,骨灰净重约2-3公斤。

  “这个炉子燃烧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000℃,刚火化完的骨灰也有300℃以上,所以无论哪个季节,都会不停地出汗。”张师傅擦着额头细密的汗珠说道,每逢酷暑,就是火化工人最难以忍受的时候,遗体腐烂的速度快,散发着刺鼻的异味,还需要打开炉膛不停查看火化情况。尽管开着通风口,室内空气仍格外闷热,衣服全被浸湿。

  最后的守候

  在遗体登记室,不停地有人赶来。这些都是逝者的亲朋好友,他们身穿素服,胸前别着小白花,有的戴着孝字,面容有些憔悴。

  张新林说,现在干的这份工作,和很多行业是有区别的。“别的行业,提倡微笑服务,而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需要严肃,不能笑。”

  原因很简单,因为来殡仪馆办丧事的群众,都处于悲伤之中,这时候若你面带笑容,是一种非常不礼貌和让逝者家属难以接受的行为。

  张新林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服务常用语里很多是禁忌,如“你好”、“再见”等。“逝去亲人的家属,心情没有几个是很好的,说"你好",特别堵心。”

  “而"再见"这两个字,则更不能说,谁还想再来一次这里?”张新林说。

  每当将遗体从推车上移到尸车上时,两名火化工总是小心翼翼地抬着,轻轻放在尸车上,并再三检查逝者妆容、发饰、衣帽等,帽子歪了也要伸手扶正。遗体要被推进火化炉时,火化工们也不忘让陪同的家属对遗体进行最后一次告别。

  “即使是逝者,也是有尊严的,不论他们生前是什么职业或身份,在这没有高低贵贱,都会一视同仁,尊重他们,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开,守护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张新林回忆,对于没有家人认领的遗体,在相关单位出具证明后,他们也会将逝者收拾干净再离去,不给他们的人生留下遗憾。

  张新林说:“只有到了这里,才能彻底体会到生命是平等的,对人生也更加理解。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对社会,都怀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奉劝自己的亲朋好友珍爱生命,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怕异样的眼神

  自1998年阿克苏市殡仪馆建立以来,今年49岁的张新林做火化工一做就是16年,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无休。不管过年过节,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接到报丧电话就得工作。

  阿克苏市殡仪馆共有2名火化工人,除张新林外,还有一位名叫史郑萍,两人实行串休制。即使换班,也不能彻底休息,每人轮流一周,一位工人负责主要的火化工作,另一位工人负责“打杂”,忙时也会两人都上阵。

  “我们这一天下来最多火化15具遗体,平均下来一天6具遗体,所以中午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吃饭也是换着来。”记者粗略估算,按每天6具遗体来算,一年365天,全年就有2190具遗体。

  在火化间里工作,时间没有太大的意义,昨天、今天、明天没区别,去年、今年、明年也没有区别。但每当指点和帮助丧户把骨灰妥当地放进骨灰盒,丧户由衷地说一句“谢谢”时,张新林心里会觉得这份工作有特殊意义。

  “总的来说,还是需要理解,亲朋好友的理解和逝者家属的理解。”对于一些逝者家属过激的言语,对于张新林他们这些默默奉献在这个岗位上的人来说,是很大的伤害。每天早上10时上班至19时下班,辛勤劳作只为逝者能走得安稳。

  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份恐怖又忌讳的工作,天天与遗体打交道。张新林说,“不怕天天见到遗体,最怕是瞧不起的眼神。但我们觉得把遗体处理好,送他们最后一程,这项工作也应受到人们尊重。最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工作,并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有什么特殊性。”


  天山网讯(记者刘丽报道)提到殡仪馆,不少人都闻之色变,但对于火化工人来说,这里却是他们常年付出辛勤与汗水的地方。

  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有了殡葬工作者,逝者才能有尊严地离去。

  这里,没有欢声笑语的面孔,只有哀伤的泪水和悲痛的思念。

  殡葬工作者常年承受着心理及身体的压力,比常人更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4月29日,记者来到新疆阿克苏市殡仪馆,体验火化工人劳动的艰辛。

  火化工张新林在工作中。

  工作在高温中

  进入火化间,空旷的走廊里停放着几辆平板推车,这是用来接送逝者遗体的。经过走廊时,右手边的一间遗体告别厅里传来阵阵哀乐伴着痛哭声。沿着走廊,就到了火化间。火化工人张新林穿着一身白色工作装,戴着口罩,表情严肃,正在火化一具遗体。火化间共有两台火化炉,一台是普通火化炉,另一台是拣灰火化炉,区别在于家属是否可以亲自拣灰。

  张新林说:“现在火化都比较科技化,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的工作很简单,按几个按钮就完事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还包括先前对准化证、死亡证等的核对和确认,打开火化炉的尸车,再将遗体从平板车上抬到尸车上,以及后期的拣灰、打扫尸车等工作。”随着机器传送带的传输,遗体就被送进火化炉里了,整个火化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张师傅边说边用空火化炉演示,向记者展示整个火化工作流程。与此同时,他时不时打开后盖观察着正在运作的火化炉,查看火候及遗体火化情况。

  走近正在运作的火化炉,耳边不时发出嗡嗡的低鸣声,空气中漂浮着一股燃烧的气味和粉尘。火化完后,张师傅将已经烧成灰的空骨架用自制的推板压碎,再用扫把扫到家属指定的骨灰盒里,骨灰净重约2-3公斤。

  “这个炉子燃烧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000℃,刚火化完的骨灰也有300℃以上,所以无论哪个季节,都会不停地出汗。”张师傅擦着额头细密的汗珠说道,每逢酷暑,就是火化工人最难以忍受的时候,遗体腐烂的速度快,散发着刺鼻的异味,还需要打开炉膛不停查看火化情况。尽管开着通风口,室内空气仍格外闷热,衣服全被浸湿。

  最后的守候

  在遗体登记室,不停地有人赶来。这些都是逝者的亲朋好友,他们身穿素服,胸前别着小白花,有的戴着孝字,面容有些憔悴。

  张新林说,现在干的这份工作,和很多行业是有区别的。“别的行业,提倡微笑服务,而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需要严肃,不能笑。”

  原因很简单,因为来殡仪馆办丧事的群众,都处于悲伤之中,这时候若你面带笑容,是一种非常不礼貌和让逝者家属难以接受的行为。

  张新林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服务常用语里很多是禁忌,如“你好”、“再见”等。“逝去亲人的家属,心情没有几个是很好的,说"你好",特别堵心。”

  “而"再见"这两个字,则更不能说,谁还想再来一次这里?”张新林说。

  每当将遗体从推车上移到尸车上时,两名火化工总是小心翼翼地抬着,轻轻放在尸车上,并再三检查逝者妆容、发饰、衣帽等,帽子歪了也要伸手扶正。遗体要被推进火化炉时,火化工们也不忘让陪同的家属对遗体进行最后一次告别。

  “即使是逝者,也是有尊严的,不论他们生前是什么职业或身份,在这没有高低贵贱,都会一视同仁,尊重他们,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开,守护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张新林回忆,对于没有家人认领的遗体,在相关单位出具证明后,他们也会将逝者收拾干净再离去,不给他们的人生留下遗憾。

  张新林说:“只有到了这里,才能彻底体会到生命是平等的,对人生也更加理解。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对社会,都怀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奉劝自己的亲朋好友珍爱生命,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怕异样的眼神

  自1998年阿克苏市殡仪馆建立以来,今年49岁的张新林做火化工一做就是16年,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无休。不管过年过节,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接到报丧电话就得工作。

  阿克苏市殡仪馆共有2名火化工人,除张新林外,还有一位名叫史郑萍,两人实行串休制。即使换班,也不能彻底休息,每人轮流一周,一位工人负责主要的火化工作,另一位工人负责“打杂”,忙时也会两人都上阵。

  “我们这一天下来最多火化15具遗体,平均下来一天6具遗体,所以中午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吃饭也是换着来。”记者粗略估算,按每天6具遗体来算,一年365天,全年就有2190具遗体。

  在火化间里工作,时间没有太大的意义,昨天、今天、明天没区别,去年、今年、明年也没有区别。但每当指点和帮助丧户把骨灰妥当地放进骨灰盒,丧户由衷地说一句“谢谢”时,张新林心里会觉得这份工作有特殊意义。

  “总的来说,还是需要理解,亲朋好友的理解和逝者家属的理解。”对于一些逝者家属过激的言语,对于张新林他们这些默默奉献在这个岗位上的人来说,是很大的伤害。每天早上10时上班至19时下班,辛勤劳作只为逝者能走得安稳。

  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份恐怖又忌讳的工作,天天与遗体打交道。张新林说,“不怕天天见到遗体,最怕是瞧不起的眼神。但我们觉得把遗体处理好,送他们最后一程,这项工作也应受到人们尊重。最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工作,并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有什么特殊性。”


  天山网讯(记者刘丽报道)提到殡仪馆,不少人都闻之色变,但对于火化工人来说,这里却是他们常年付出辛勤与汗水的地方。

  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有了殡葬工作者,逝者才能有尊严地离去。

  这里,没有欢声笑语的面孔,只有哀伤的泪水和悲痛的思念。

  殡葬工作者常年承受着心理及身体的压力,比常人更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4月29日,记者来到新疆阿克苏市殡仪馆,体验火化工人劳动的艰辛。

  火化工张新林在工作中。

  工作在高温中

  进入火化间,空旷的走廊里停放着几辆平板推车,这是用来接送逝者遗体的。经过走廊时,右手边的一间遗体告别厅里传来阵阵哀乐伴着痛哭声。沿着走廊,就到了火化间。火化工人张新林穿着一身白色工作装,戴着口罩,表情严肃,正在火化一具遗体。火化间共有两台火化炉,一台是普通火化炉,另一台是拣灰火化炉,区别在于家属是否可以亲自拣灰。

  张新林说:“现在火化都比较科技化,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的工作很简单,按几个按钮就完事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还包括先前对准化证、死亡证等的核对和确认,打开火化炉的尸车,再将遗体从平板车上抬到尸车上,以及后期的拣灰、打扫尸车等工作。”随着机器传送带的传输,遗体就被送进火化炉里了,整个火化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张师傅边说边用空火化炉演示,向记者展示整个火化工作流程。与此同时,他时不时打开后盖观察着正在运作的火化炉,查看火候及遗体火化情况。

  走近正在运作的火化炉,耳边不时发出嗡嗡的低鸣声,空气中漂浮着一股燃烧的气味和粉尘。火化完后,张师傅将已经烧成灰的空骨架用自制的推板压碎,再用扫把扫到家属指定的骨灰盒里,骨灰净重约2-3公斤。

  “这个炉子燃烧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000℃,刚火化完的骨灰也有300℃以上,所以无论哪个季节,都会不停地出汗。”张师傅擦着额头细密的汗珠说道,每逢酷暑,就是火化工人最难以忍受的时候,遗体腐烂的速度快,散发着刺鼻的异味,还需要打开炉膛不停查看火化情况。尽管开着通风口,室内空气仍格外闷热,衣服全被浸湿。

  最后的守候

  在遗体登记室,不停地有人赶来。这些都是逝者的亲朋好友,他们身穿素服,胸前别着小白花,有的戴着孝字,面容有些憔悴。

  张新林说,现在干的这份工作,和很多行业是有区别的。“别的行业,提倡微笑服务,而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需要严肃,不能笑。”

  原因很简单,因为来殡仪馆办丧事的群众,都处于悲伤之中,这时候若你面带笑容,是一种非常不礼貌和让逝者家属难以接受的行为。

  张新林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服务常用语里很多是禁忌,如“你好”、“再见”等。“逝去亲人的家属,心情没有几个是很好的,说"你好",特别堵心。”

  “而"再见"这两个字,则更不能说,谁还想再来一次这里?”张新林说。

  每当将遗体从推车上移到尸车上时,两名火化工总是小心翼翼地抬着,轻轻放在尸车上,并再三检查逝者妆容、发饰、衣帽等,帽子歪了也要伸手扶正。遗体要被推进火化炉时,火化工们也不忘让陪同的家属对遗体进行最后一次告别。

  “即使是逝者,也是有尊严的,不论他们生前是什么职业或身份,在这没有高低贵贱,都会一视同仁,尊重他们,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开,守护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张新林回忆,对于没有家人认领的遗体,在相关单位出具证明后,他们也会将逝者收拾干净再离去,不给他们的人生留下遗憾。

  张新林说:“只有到了这里,才能彻底体会到生命是平等的,对人生也更加理解。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对社会,都怀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奉劝自己的亲朋好友珍爱生命,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怕异样的眼神

  自1998年阿克苏市殡仪馆建立以来,今年49岁的张新林做火化工一做就是16年,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无休。不管过年过节,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接到报丧电话就得工作。

  阿克苏市殡仪馆共有2名火化工人,除张新林外,还有一位名叫史郑萍,两人实行串休制。即使换班,也不能彻底休息,每人轮流一周,一位工人负责主要的火化工作,另一位工人负责“打杂”,忙时也会两人都上阵。

  “我们这一天下来最多火化15具遗体,平均下来一天6具遗体,所以中午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吃饭也是换着来。”记者粗略估算,按每天6具遗体来算,一年365天,全年就有2190具遗体。

  在火化间里工作,时间没有太大的意义,昨天、今天、明天没区别,去年、今年、明年也没有区别。但每当指点和帮助丧户把骨灰妥当地放进骨灰盒,丧户由衷地说一句“谢谢”时,张新林心里会觉得这份工作有特殊意义。

  “总的来说,还是需要理解,亲朋好友的理解和逝者家属的理解。”对于一些逝者家属过激的言语,对于张新林他们这些默默奉献在这个岗位上的人来说,是很大的伤害。每天早上10时上班至19时下班,辛勤劳作只为逝者能走得安稳。

  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份恐怖又忌讳的工作,天天与遗体打交道。张新林说,“不怕天天见到遗体,最怕是瞧不起的眼神。但我们觉得把遗体处理好,送他们最后一程,这项工作也应受到人们尊重。最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工作,并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有什么特殊性。”


  天山网讯(记者刘丽报道)提到殡仪馆,不少人都闻之色变,但对于火化工人来说,这里却是他们常年付出辛勤与汗水的地方。

  死亡是生命的最后一站,有了殡葬工作者,逝者才能有尊严地离去。

  这里,没有欢声笑语的面孔,只有哀伤的泪水和悲痛的思念。

  殡葬工作者常年承受着心理及身体的压力,比常人更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4月29日,记者来到新疆阿克苏市殡仪馆,体验火化工人劳动的艰辛。

  火化工张新林在工作中。

  工作在高温中

  进入火化间,空旷的走廊里停放着几辆平板推车,这是用来接送逝者遗体的。经过走廊时,右手边的一间遗体告别厅里传来阵阵哀乐伴着痛哭声。沿着走廊,就到了火化间。火化工人张新林穿着一身白色工作装,戴着口罩,表情严肃,正在火化一具遗体。火化间共有两台火化炉,一台是普通火化炉,另一台是拣灰火化炉,区别在于家属是否可以亲自拣灰。

  张新林说:“现在火化都比较科技化,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的工作很简单,按几个按钮就完事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还包括先前对准化证、死亡证等的核对和确认,打开火化炉的尸车,再将遗体从平板车上抬到尸车上,以及后期的拣灰、打扫尸车等工作。”随着机器传送带的传输,遗体就被送进火化炉里了,整个火化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张师傅边说边用空火化炉演示,向记者展示整个火化工作流程。与此同时,他时不时打开后盖观察着正在运作的火化炉,查看火候及遗体火化情况。

  走近正在运作的火化炉,耳边不时发出嗡嗡的低鸣声,空气中漂浮着一股燃烧的气味和粉尘。火化完后,张师傅将已经烧成灰的空骨架用自制的推板压碎,再用扫把扫到家属指定的骨灰盒里,骨灰净重约2-3公斤。

  “这个炉子燃烧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000℃,刚火化完的骨灰也有300℃以上,所以无论哪个季节,都会不停地出汗。”张师傅擦着额头细密的汗珠说道,每逢酷暑,就是火化工人最难以忍受的时候,遗体腐烂的速度快,散发着刺鼻的异味,还需要打开炉膛不停查看火化情况。尽管开着通风口,室内空气仍格外闷热,衣服全被浸湿。

  最后的守候

  在遗体登记室,不停地有人赶来。这些都是逝者的亲朋好友,他们身穿素服,胸前别着小白花,有的戴着孝字,面容有些憔悴。

  张新林说,现在干的这份工作,和很多行业是有区别的。“别的行业,提倡微笑服务,而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需要严肃,不能笑。”

  原因很简单,因为来殡仪馆办丧事的群众,都处于悲伤之中,这时候若你面带笑容,是一种非常不礼貌和让逝者家属难以接受的行为。

  张新林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服务常用语里很多是禁忌,如“你好”、“再见”等。“逝去亲人的家属,心情没有几个是很好的,说"你好",特别堵心。”

  “而"再见"这两个字,则更不能说,谁还想再来一次这里?”张新林说。

  每当将遗体从推车上移到尸车上时,两名火化工总是小心翼翼地抬着,轻轻放在尸车上,并再三检查逝者妆容、发饰、衣帽等,帽子歪了也要伸手扶正。遗体要被推进火化炉时,火化工们也不忘让陪同的家属对遗体进行最后一次告别。

  “即使是逝者,也是有尊严的,不论他们生前是什么职业或身份,在这没有高低贵贱,都会一视同仁,尊重他们,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开,守护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张新林回忆,对于没有家人认领的遗体,在相关单位出具证明后,他们也会将逝者收拾干净再离去,不给他们的人生留下遗憾。

  张新林说:“只有到了这里,才能彻底体会到生命是平等的,对人生也更加理解。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对社会,都怀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奉劝自己的亲朋好友珍爱生命,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怕异样的眼神

  自1998年阿克苏市殡仪馆建立以来,今年49岁的张新林做火化工一做就是16年,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无休。不管过年过节,不论刮风下雨,只要接到报丧电话就得工作。

  阿克苏市殡仪馆共有2名火化工人,除张新林外,还有一位名叫史郑萍,两人实行串休制。即使换班,也不能彻底休息,每人轮流一周,一位工人负责主要的火化工作,另一位工人负责“打杂”,忙时也会两人都上阵。

  “我们这一天下来最多火化15具遗体,平均下来一天6具遗体,所以中午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吃饭也是换着来。”记者粗略估算,按每天6具遗体来算,一年365天,全年就有2190具遗体。

  在火化间里工作,时间没有太大的意义,昨天、今天、明天没区别,去年、今年、明年也没有区别。但每当指点和帮助丧户把骨灰妥当地放进骨灰盒,丧户由衷地说一句“谢谢”时,张新林心里会觉得这份工作有特殊意义。

  “总的来说,还是需要理解,亲朋好友的理解和逝者家属的理解。”对于一些逝者家属过激的言语,对于张新林他们这些默默奉献在这个岗位上的人来说,是很大的伤害。每天早上10时上班至19时下班,辛勤劳作只为逝者能走得安稳。

  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一份恐怖又忌讳的工作,天天与遗体打交道。张新林说,“不怕天天见到遗体,最怕是瞧不起的眼神。但我们觉得把遗体处理好,送他们最后一程,这项工作也应受到人们尊重。最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妻子和孩子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工作,并没有觉得这份工作有什么特殊性。”

本季热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