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安庆实施殡葬改革,要求从6月1日起,全市城乡居民死亡后按规定火化。改革政策公布后,记者调查发现,有6位老人自杀身亡。自杀事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安庆外宣办称,媒体报道“老人自杀”一事与安庆殡葬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殡葬改革所带来的好处是摆在那的事实:农村的坟地很多时候并不是分贫瘠和肥厚之用,而是根据风水来选址,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耕地的浪费;其次是过于繁杂的殡葬文化,给家庭造成不少负担,这些钱完全可以留在老人在世之时享用;再有坟地的不可控性,让每年祭拜烧纸的安全风险都在高位运行,同时也间接地给那几天制造雾霾,尤其是在冬至那段天干物燥的时候,效应是更加明显。从上述来看,殡葬改革是符合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利好政策。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殡葬改革就一定就是十万火急的政策推进。在新闻中所述,对于一刀切推行火葬的殡葬改革,以及收棺行动用没有通融空间的姿态进行,这让当地部分老人感到无所适从,极个别老人甚至是用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完成土葬的遗愿。虽然当地部门解释说“老人的生老病死很正常”,但不对接的语境却释怀不了活着的老人之郁结。
“土者,人之所命者也!”这是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所带来的土葬基因。你可以说它是迷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根植在一些老人心中是颇为根深蒂固。当下社会,年轻人和大部分中年人不会在乎火葬还是土葬,当却不能忽略掉很多老人的“落叶归根”方式。而新闻中所说的6月1日开始施行火葬太过刻不容缓,如此逼仄的时间量,是不是连老人思想准备的时间都给剥夺了?
殡葬改革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依靠而不是强制群众逐步革除一切以迷信的、铺张浪费的方式处理死者遗体和办理丧事的习俗,代之以科学、俭朴的殡葬方法和哀悼形式的一项社会风俗改造工作。强制不是手段,依靠才是方式,但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前者。
一项好的政策也要有渐进式的推进过程,而不能像推土机那样横冲直撞。现在都在强调走群众路线,要把政策下沉到一线,就必不可少地需要各种调研和解释。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操之过急不说,还把老人全部希望的棺木收缴、砸碎,这种做法不仅有违《物权法》,更是会让殡葬改革收到不小的抵触。
也许那句“如果村镇殡葬改革做得不到位,有关官员将会受处分”的话语能解释这不通人情的现象,长官意识的下达大过民意的耐受度。只是这样风风火火的推行火葬和收缴棺木,让活着的老人更感到本能的恐慌,他们虽然是“少数派”,却不能是简单地“被执行”。(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