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2月3日,胡适首次游中山陵。在日记中,留下这样的记载:
“墓的建筑太费,实不美观。若修路直到墓前,除去那四百级石筑,既便游观,也可省不少的费。今乃倾一时的财力,作此无谓之奢侈,空使中山蒙恶名于后世而已。”
胡适为何对中山陵的堂皇与奢华不以为然啧有烦言?
原来,就在那年一月份,胡适随同绩溪的一些名宿正到处呼吁,极力提倡全国人民破除迷信、节约办事、建筑公墓。
在为配合运动所写的《公墓启》一文中,胡适呼吁大家采用“最文明的葬法”,也就是火葬,如果采用土葬,要选定公共墓地,破除风水迷信,尽量做到“省地”“省费”。
正因强调节俭,胡适看到中山陵的堂皇与奢华,看到那四百级台阶,心中自然不快。
虽然提倡公墓改革,胡适钟情的是改良而不赞成革命,对于丧礼和墓地改革,他也主张一步一步去完成。“一揽子解决”“一步到位”的“彻底完成”在胡适看来,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是胡适所深恶痛绝的。
有时候,采用非常手段,确实能摧枯拉朽“根本解决”某些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但所谓“根本解决”的不过是现象,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不会因为这一“根本解决”而完成质的飞跃的。
1953年,上海市政府曾雷厉风行,清除了10万积柩。
当时的风俗是,人死后,往往把灵柩寄存在一些会馆山庄。当时的上海,这种被戏称为“死人宿舍”的会馆山庄多达72家,寄存积柩达10万具。政府经过突击手续,将所有积柩拉到公墓区集体安葬。
当时的报纸指出了此举的重大意义:“清除十万具积柩,可以多出五千间房子,解决了一部分干部住宿问题,精打细算,这是一个实例,应该吸收这宝贵的成就。”
然而,胡适却认为这种短期内“根本解决”,其实是“蛮干”:“须知十万个死人棺材的根本解决,确是可以用‘大力’办到的。几万万个活人的生活与生活方式,是不能这样蛮干的。”
“蛮干”,有时确实有效,但“蛮干”也会带来一些令人心痛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