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90后女孩“大胆”入行殡葬业 “没人敢和我谈恋

 在大庆,有这样一些年轻人,他们工作在殡葬一线,见证着一场又一场的人生告别,带着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敬意,使逝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站。

  8月11日,记者来到天园殡仪馆,倾听90后殡葬工作者的故事。

  为就业选择殡葬专业

  1992年出生的李洋,在天园殡仪馆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她话不多,工作起来却一丝不苟。

  李洋最初的理想,是想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可是高考时,她没有考上她所中意的师范类大学。

  高考失利后的她,去外地探亲,亲戚告诉她,有不少年轻人从事殡葬行业,就业前景和薪酬都很不错,推荐她考虑一下与其相关的专业。在得到父母的支持后,她报考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

  入学前,她偷偷地在网上搜索殡葬专业的课程,收尸、整容、插花、挽联,这些在专业课上必学的内容,让这个当时只有18岁的女孩,感到无比的新奇。

  “面对尸体的时候,你不害怕?”同是90后的记者,好奇地问她。

  “当时学这个专业,是觉得殡葬是一种文化,总得有人去做,虽说不十分害怕,但现在真的不敢看鬼怪类的影视剧,怕联想。”李洋笑着对记者说。

 实习时吓得头皮发麻

  李洋回忆说,2011年她在广东实习时,看到过整容师为烧死的人做整容,吓够呛。

  当时,尸体已经烧成一团,惨不忍睹,烧焦后的味道,充斥着整个房间,让人头皮直发麻,与她一起实习的几个同学,当时就开始呕吐,有的甚至好几天都吃不进去饭。

  “当时我是实习组长,第一次面对尸体,要说一点不怕是不可能的,可尸体就摆在你面前,总不能选择逃避吧?硬着头皮也得看。”回想起当初,李洋有些不好意思。

  与李洋有相同感悟的,还有她的学长程东金。

  程东金是肇州人,2010年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在唐山一家殡仪馆,工作过一段时间。

  程东金说,自己高考时,成绩还不错,但为了就业压力小一些,他还是选择了这个冷门。

  当记者问到,面对遗体会不会害怕时,程东金说,当初在唐山殡仪馆工作时,有一件事情,让他一直难以忘记。

  一个精神病患者,犯病时将自己母亲的头砍了下来,当时他和一名同事给这位母亲做整容时,心里特别难受。

  “身体腐烂的味道,加上手中逝者的头部,虽然害怕,但更多的是为逝者感到痛心。”程东金对记者说。

  得到逝者家属认可

  程东金在唐山殡仪馆工作时,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夺走了一名年轻男子的生命,因为事故严重,死者的尸体残缺不全。

  在告别仪式前,殡葬工作者会尽量将逝者的身体还原,为家属减少失去亲人的痛苦。

  “当时虽然很累,但看到家属很满意,心里感到特别欣慰,觉得自己无形中安慰了他的亲人。”程东金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对记者说。

  在那次告别仪式上,尽管逝者还沉浸在悲伤之中,但看到儿子的身体得到复原,非常激动,直接跪在了程东金的面前。

  采访中程东金告诉记者,当我们整天面对亲人死离的场景时,最想做的,就是做好亲人分离时的最后安慰。

“没人敢和我谈恋爱”

  李洋说,从事这个行当后,很多人都向她投来异样的目光。除了同事和同学,她没有圈子以外的朋友。

  “听说我在殡仪馆工作,都没人敢和我谈恋爱,看来,我也得和程东金一样了,等着来新同事时,主动进攻了。”李洋说着,和程东金一起笑起来。

  面对李洋的“揭短”,程东金说:“我们接触不到其他行业的人,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殡仪馆里度过的。找对象,人家一听我们的工作,根本就不给机会,只有圈里人,能理解吧。”

  刚刚来殡仪馆工作的邓恒达,就是程东金的女朋友,俩人已相处半年多。

  她告诉记者,自从她从事这个行业以后,自己的朋友圈已经“崩溃”,熟人看她的眼神都变了,现在,别人问起她的职业时,她都会尽可能地选择回避。

  “找同行,能避免很多麻烦,大家彼此之间都很理解。”邓恒达望着程东金,一脸甜蜜地说。
 李洋、程东金、邓恒达,开朗、阳光、喜欢开玩笑。表面上,他们跟其他90后,没什么不同,但通过聊天,笔者发现,他们的内心很强大,对人生的感悟,也比同龄的人多得多。

  殡葬业,被人们称为唯一一个不需要微笑的服务。

  但想干好这一行,就要顶着世俗的偏见,和来自外界的压力,当然还有逝者亲属悲痛欲绝时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满意。

  90后,他们中最大的,也不过24岁,面临的压力却可想而知,可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殡葬服务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们正用自己的努力,书写着平凡而闪光的人生。

  为逝者争取最后的尊严,为逝者亲人,做好最后的安慰,就是他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