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坟冢,一份怀念。一块墓碑,一声祝福。殡葬,包含了人们太多情感,因为它是生命最后的告别,亦是世代传承的文化。
时移世易,土地资源不可再生,若是依然依照传统殡葬方式,土地之争不可避免,我们生存之绿色也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推动绿色殡葬已成必然之势,这种不留坟头的殡葬,节省了土地,但怀念仍在,祝福仍在。
绿色殡葬已然刮起了一阵清新文明之风。
自然·回归
中华民族延续土葬的传统已有千年,而火葬在西汉才由佛教传入中国。自20世纪以后,火葬在世界各地得到提倡,以节约日益紧张的耕地。如今的土地使用成本越来越高,就上海地区每平方米墓地均价,从四五万至七八万不等,普通大众难以承受。墓地价格高,归根结底在于可使用的公墓资源日益减少。目前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养老终老需求激增。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还是坚持采取传统殡葬方式的话,大城市将会面临“墓地枯竭”。
据《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现墓地紧缺,而上海经营性墓地共有7000多亩,目前已使用超过5000亩,在公墓土地量不再增加的现状下,剩余的公墓土地用不到20年。为此,殡葬改革开始积极推动,要求尽可能地文明节俭办丧,采取火葬和生态安葬的方式。如此一来,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让生命回归自然,亦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此背景下,更为合理的骨灰保管模式和存放场所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慈山寺大慈安养院内弥陀殿,下设用于保存骨灰的地宫便是秉承这样的理念。慈山寺位于常州武进区,集慈善养老、临终关怀为一体,弥陀殿下设地宫,保存骨灰。王先生的父亲身前是居士,王先生考虑到慈山寺地宫的设计符合僧众及居士的入庙习俗,地宫顶上回填土层的做法,体现了入土为安的墓葬传统。因此决定为父亲在此选择功德碑,他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了4万元一份的阿弥陀佛莲花位功德。据了解,该寺地宫还有个人功德碑、百姓功德碑、众姓功德碑和万人功德墙等供僧众和居士选择。这无疑对于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终老问题,解决创建文明城市与节约土地资源的矛盾是个尚佳选择。
武进·福地
慈山寺的绿色殡葬方式如今备受关注,除了其本身的慈善性和公益性,还缘于其所在武进地区的天地人和,以及上院宝林禅寺的显赫身世和荣耀历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宝林禅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处。漫漫的一千五百年岁月,也不曾真正毁损它的容颜。宝林禅寺由南朝梁武帝亲自建立,是中国最早同时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赤足观音金身像的寺院,也是最早将“科举、功名之神”的文昌帝君列为殿主、专门设殿供奉的寺院,更是国内罕见的千百年来将如来、观音、文昌帝君、关公、财神等佛、道、儒各家神衹同时供奉的寺院,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春秋淹城北隅。作为泛淹城规划的一部分,2009年宝林禅寺就被列为市、区重点文化,成为融佛法沿袭、文化瞻礼、朝觐参拜、禅修观光于一体的佛学胜地。
武进区先后诞生了19位帝王,9名状元和1546名进士,为全国县级之最,拥有悠久执著的人文传统,儒风蔚然,人才辈出,底蕴悠远深厚。该区环境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水平,2012年检验空气质量优良率极高,非常适宜养老生活。作为宝林禅寺的下院的慈山寺,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坐落于武南河畔,三面天然环水,东临枫林南路,后方水利树林,绿色生态。寺院整体占地约二十八亩,依照小乘佛教风格新建,十分庄重华美,其建筑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划分三大区域:东轴线常规寺院殿堂礼佛区,配备天王殿、两侧偏殿、大雄宝殿、净土讲堂及万姓祖先纪念堂等;中轴以弥陀佛殿为整体寺院标志性建筑,内塑高12.8米接引阿弥陀佛,两侧则配备九品学佛教室;西轴线建大慈安养院,由上海传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合作方参与该项目的投资和运作。
养老·终老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来临,除绿色殡葬外,“老有所养”也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达到1.776亿人。根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人。至203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在“独生子女”时代,繁重的生活负担让子女无法全心照料老年人的生活,而大部分老人也不愿意与子女同住。但独立生活的老人亦会遇见各种生活问题。早在2009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大力引导宗教界融入社会参与兴办养老事业》提案,其中提到:“积极参与兴办养老公益事业,建设以老人赡养为主的专业养老机构,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学、病有所医、死有所安。”因此,寺院养老正在我国悄然兴起,被愈来愈多的人接受。
寺隐东林石径斜,钟声杳杳如烟霞。红尘不到云深处,敲落青松几树花。晚年养老若得此景,岂不别有滋味?据了解,慈山寺大慈安养院就是集慈善养老、绿色殡葬为一体,共有八层,设700多张床位,是“寺院养老”新模式的创新,可以提供人们在老年时,闻佛学经,素斋淡茶的怡然生活;慈山寺项目不仅能提供不同于传统家庭养老和一般商业养老的人文体验,更是推动民生建设的创新。(注:目前仅对僧众及居士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