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殡葬何时“绿”起来?

 新华社太原4月4日电题:殡葬何时“绿”起来?

    晏国政、刘若玉

    随着生态环保观念兴起及土地资源约束加剧,各地提倡树葬、海葬、草坪葬等绿色殡葬方式。记者清明时节在山西太原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市民殡葬观念逐渐转变,但受传统观念及政策缺位等影响,绿色殡葬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状态。让殡葬“绿”起来,需多方“给力”。

    绿色殡葬“叫好不叫座”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对绿色殡葬尚没有明确定义,但民众一般理解为采取更加节地和环保的葬式,主要包括有别于传统土葬的树葬、海葬、花坛葬、草坪葬、格葬、壁葬等。太原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处长武双林说:“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保观念渐入人心的今天,大力推行绿色殡葬显得尤为迫切。”

    以太原市为例,按照千分之六的死亡率计算,该市每年约死亡2.5万人,但每年选择火化的只有1万人左右,另外1.5万人大都采取土葬方式,仅浪费土地一项就很惊人。武双林说,从理论上计算,土葬一座单墓穴占地4平方米,双墓穴占地6平方米,全市每年土葬用土地不少。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开始因地制宜推行绿色殡葬。比如,太原市2005年开始加大树葬推广力度,并于2008年出台绿色殡葬标准,同时为低收入群体开辟了免费树葬区。武双林说,随着宣传力度加大,群众对绿色殡葬逐渐接受,绿色殡葬形势向好,但总体上占比依然不大,传统墓葬仍占80%以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即便免费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树葬区,申请者也是很少。太原市前几年曾组织过免费海葬,但因参与者过少而未能实行。

    举步维艰为哪般?

    绿色殡葬推广难在哪?

    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首先是群众观念转变难。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李小伟说,“风光大葬”和“入土为安”是我国传统习俗,土葬至今仍有很大市场,短时期内让群众转变观念,接受不用棺木、不立坟头的葬式较困难。

    武双林说:“即使是在城市,土葬习俗在一些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仍根深蒂固。近年,太原市对农民死亡后有免费火化政策,但很少有人主动申请。”

    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总感觉树葬等葬式太过简陋,既对不起逝去的亲人,又显得寒碜,害怕亲戚朋友看不起。

    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约束政策和激励政策不足也减缓了绿色殡葬推广步伐。武双林说,减少土葬的一个重要推动政策是扩大火化区,运用法律强制手段推行,但现在扩大火化区工作推动艰难。

    李小伟、太原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绿色殡葬作为一种需要改变群众根深蒂固观念去推行的殡葬模式,还需要足够激励政策吸引群众接受。目前,限于财力等原因,殡葬方面的惠民政策主要针对的仅是五保户、优抚对象、城市低保户等群体,针对绿色殡葬的优惠政策还存在覆盖面不广、力度不大等问题。

    需多方“给力”

    一些专家认为,要快速推行绿色殡葬,需从多方面持续“给力”。

    太原市民政局局长任建忠说:“首先要继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提倡‘厚养薄葬’观念,加强土地、环保、生态形势教育,并通过典型引路等方式引导群众转变殡葬观念,主动接受绿色殡葬。”

    专家提出,在绿色殡葬起步阶段,出台实施大力度的优惠政策加以引导非常必要。李小伟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殡葬节约了土地资源,具有生态、环保、安全等方面的功能,有着很强的公共性,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应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主动承担起推广责任。

    任建忠等人认为,政策上引导群众接受绿色殡葬,主要是要加大财政投入,采用免费或者大额度补贴等方式,将现在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殡葬优惠政策扩大到全体民众,特别是火化费用要由政府承担,并努力扩大火化区域。

    专家说,推动绿色殡葬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不仅仅是民政部门的事情,需要土地、林业等多个部门配合。只有政策联动、部门合力,殡葬才能更快地“绿”起来。

本季热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