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兴隆镇“小南山”取土挖出疑似清代朱姓墓地

 

东北网5月24日讯 5月17日上午,牡丹峰公路筑路工人在位于兴隆镇境内的一处山前的工地取土时,意外发掘出许多古代青砖和古钱币。其中两块完整的青砖上,分别刻有“朱姓佳城”和“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初七立”的字样,且现场收集到的古钱多为“乾隆通宝”。相关专家现场勘察后初步推断,青砖出土处及四周疑似清代朱姓家族的古墓遗址,具体是单个墓穴还是古墓群,尚需进一步发掘和考证。

 

  山坡工地

 

  挖出青砖铜钱

 

  “市郊修路工地的取土现场,出现了大量古代青砖和古钱币!”接到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后,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会同本地民俗专家宋德胤教授立刻赶到现场。

 

  “现场位于兴隆镇境内,是正在修建的牡丹峰公路在山前的一处取土工地。”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介绍,古青砖和铜钱的出土地点位于山脚下,距离被当地人称为“小南山”的山峰仅有几十米。据现场工人说,当时挖掘机正在现场取土,在挖到山脚下的这块地时,刚挖了几铲,就发现被挖掘出的泥土中有青砖和铜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赶到现场时,看到数十块青砖有序地立于被挖掘后的泥土坑中,另外,还有一些青砖的碎块散落在被挖掘机甩出的泥土堆里。

 

  “遗憾的是,被挖掘出的古钱币没有被完全收集上来。”当时赶到现场宋德胤说。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当时出土的古钱币有很多,但都被干活的工人收集起来分掉了。在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赶到现场后,仅从在场的工人手中收集到了两枚,均为“乾隆通宝”。

 

 

“文字砖”成

  深入研究解码

 

  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对现场的青砖进行了仔细清理和记录,共收集到整块的青砖6块,破碎的青砖29块,另外,还有一些更小的青砖碎块。

 

  记者看到,现场清理出来的青砖,多数被泥土包裹,砖身呈青灰色。从残破的青砖茬口处,可以看到夹杂其中的黑色斑点。经测量,出土的青砖均为同一形制,砖长30厘米,宽14.3厘米,厚度为5厘米。

 

  “从形制上看,这种青砖属于典型的古代青砖,比现在的红砖大很多,重量大约相当于现在红砖的一块半。”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介绍。

 

  “六块完整的青砖中,有两块上面刻着清晰的字迹。”宋德胤教授介绍,一块砖上刻有“朱姓佳城”四个字,另一块上刻着“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初七立”的字样,这些字迹透出的信息让人兴奋,对揭开遗址的身世和年代之谜有很大帮助。为防止遗失,现场的青砖经系统登记后,被收集到了市博物馆。

 

古遗址疑似清代墓地

  挖掘出青砖和铜钱后,取土现场的挖掘作业也随即停止。“所以,在收集完这些青砖后,并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再出现”,尽管如此,深谙本地历史的宋德胤教授仍然觉得,出土青砖和古钱币的这座山坡不同寻常。

 

  “从地形上看,青砖出土地点位于山脚下,其背后是一个类似小山的大土包,被当地人称为"小南山"。从出土的青砖、铜钱和周围的环境看,青砖出土地,很有可能是一个大的古代遗址的冰山一角。”曾在现场仔细考察的宋德胤教授分析。

 

  另外一个重要信息,来自于青砖上镌刻的“朱姓佳城”四个字。据了解,“佳城”在《辞海》中的解释,即为“墓地”的意思,在古代,有死人居住的阴宅为“佳城”的说法。另外“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初七立”的刻字砖,也初步佐证了设立墓地的年份。“由此推断,这里极有可能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立于此的朱姓家族的墓地。”

 

  宋德胤说,发现青砖的地方,很可能只是墓地的一小部分,类似于立设墓志铭的地方。至于这里是一处墓穴,还是家族的大片墓地,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古遗址悬疑待解

 

  尽管初步判定为清代的家族墓地,但青砖和古钱币出土地在研究者眼中,依然悬疑重重。

 

  “据在场的施工人员介绍,当时出土了很多古钱币,但我们到达现场后,拿到钱币的工人大都支支吾吾,不肯道出实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说,虽然在工人手中收集的古钱币都为“乾隆通宝”,但被现场工人们拿走的那些古钱币是否都是“乾隆通宝”,还有待查证。

 

  更重要的是,这处疑似清代墓地遗址中出土的“朱姓”刻字砖,为本地历史学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线索。因为,史料上一直有关于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后代在清朝流放至宁古塔(今宁安、海林一带)的记载,其后代也有很多人仍然生活在本地。难道这处乾隆年间的墓地,会与当年的朱姓皇族有什么联系吗?

 

  “破解这些悬疑,首先需要保护好现有遗址,而后不断探究寻找答案。”市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坦言。 

本季热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