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豫东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周口市,今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平坟复耕和惠民殡葬改革,在免费火化和农村公墓建设带动下,农民已平迁200多万座坟墓,复种耕地近3万亩。(11月4日《京华时报(微博)》)
河南省周口市强力推进“平坟复耕”,已平迁200多万座坟墓,复种耕地近3万亩,可以说成绩令人瞩目。然而,该市“平坟复耕”之所以未遇太大阻力,缘于实施了惠民殡葬改革;特别是,免费火化和农村公墓建设,成为“平坟复耕”强大的推动力。
不可否认,受农村习俗和传统观念影响,在中国农村,还有许多地方土葬成风。由于安葬方式散乱无序,村内、山头四处散落着三三两两的坟地。尽管每座坟地占地面积不大,但在这个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代,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土地的整体规划和集约利用。且乱埋乱葬的弊端不止于此。每到清明前后,村内、山头的坟前到处可见烧纸钱祭祖的村民,七处冒火、八处冒烟,很容易引发火灾。同时,土葬衍生出的诸多陈规陋习以及大办丧事造成的高昂支出,也加重了村民的经济负担。
可见,不管是出于节约耕地的美好初衷,还是基于改变百姓“死不起”的尴尬现实,周口市推进“平坟复耕”,为举步维艰的农村殡葬改革提供了一个可研范本实施农村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工作重在平常,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可盲目冒进,更不能粗暴执法,而是要加以积极的宣传和引导,特别是要加强公益性公墓建设,实施殡葬补助等惠民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殡葬改革的积极性。
必须正视的是,由于与传统习俗的冲突,推动殡葬改革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基层政府与村级自治组织对此大多缺少积极性,导致各地改革进展不一。然而,解读周口市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殡葬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第一步;加强殡葬改革的宣传,不断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破除陋习,移风易俗,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地方政府应将殡葬改革,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畴,纳入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更重要的是,政府应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公益性公墓建设、惠民殡葬补助等配套政策迅速到位,因势利导改变坊间乱埋乱葬的陋习。
作者: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