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殡葬成本背后的“民生诉求”

 必须要承认,清明节从来是一个话题不断且略显沉重的节日,不仅因为它涉及生与死,更是因为每到此时,关于殡葬成本的计算,以及各地“天价墓地”的曝光,一次次触动公众的神经。比如,昨天齐鲁晚报报道,青岛某地房价只有每平方米五六千元,墓地价却已上万。

  买墓地只是“入土为安”的一个环节,根据本报记者调查,包括墓地价格在内,从火化到选骨灰盒、墓碑,每个环节价格差异都很大,但一个较为奇怪的现象是,越是贵一点的,越为热销。很多人据此可能会说:若是买不起贵的,完全可以选择便宜的,不必全为了“面子”去买高价墓地。

  此种说法,其实忽视了这一计算背后的复杂诉求——有时候,基本的“面子”也是一种民生需求;更何况,“厚葬”的思维依旧根植于广大民间。对此,简单的教化恐难有多大效果。只有当人们的诉求得以公平地实现,富人家的风光大葬不必过于引起普通人的眼热之时,越来越多人才可能觉得:无论以哪种方式“入土为安”,都是可以接受的。

  生死是人之大事,当“以贵为荣”的价值观念还强势地存在,那么年复一年高涨的墓地价格,不但难以“迫使”更多人“不得不”选择最省钱的生态殡葬方式,反而会阻止这种先进理念的推广。“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身后之事”上。

  墓价算不算高?至少从单价高过房产这一点来看,它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心理价位。我们所计算的“殡葬成本”,只是自己的花费几何。那么,真正的墓地等一系列殡葬环节的成本又有多高呢?那高过房价的墓地价格是否合理?各环节的价差悬殊,又是依据什么而制定的?

  话说回来,选择什么样的殡葬方式,选择多贵的墓地,固然存在一个“面子”问题,但置身于那样一个环境,又是一件无法有过多选择的事情。如果殡葬行业利用人们的这种心情来随意抬价,就不太厚道了。

  目前,各地都开始对基本殡葬费用实行了减免,这可看作有关部门对人们这种基本民生诉求的重视,也是殡葬行业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但更为人们关切的墓地价格,能否也随之降一降呢?

  本报评论员 王子明

本季热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