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目的是将农村死亡人员的遗体进行火化,将骨灰葬于经营性公墓或公益性墓地,或者不保留骨灰进行生态葬,其核心就是禁止乱埋乱葬,节约土地和林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改革愚昧落后的办丧习俗,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1.有利于节约土地和林木资源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0万亩土地变成公墓和坟场,耗费木材500多万立方米。由于乱埋乱葬,导致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平湖区的农村和城郊结合部,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更为突出。当前,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只有11.65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森林覆盖率不到14%,个别地方已经威胁到人的生存。同时,因为无序地砍伐林木,导致水土流失,极易引发洪涝灾害,破坏生态环境。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该市是全国有名的粮仓,600多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450多万,按死亡率6‰计算,每年死亡农村人口约2.7万,每坟占地按6平方米计算,一年下来即占用土地243亩,按每副棺材耗费木材0.7立方米计算,埋掉木材1.89万立方米。如果在常德的农村全部推行殡葬改革,将遗体火化葬入公墓或不保留骨灰,葬骨灰按每个占地1平方米计算,可节约土地202亩,节约木材1.7万立方米。
2.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丧事活动大操大办,屡禁难止;封建迷信,屡见不鲜;劳民伤财,情非得已,这是农村丧葬的真实写照。在农村,旧的丧葬习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适应,突出表现在下面这些现象:
出大殡、行大礼。请几班乐队,吹吹打打,送葬队伍少则几十上百人,多则几百人,人力物力消耗极大。
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就是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改革旧的丧葬陋习,提倡文明节俭办丧,如用遗体告别仪式来代替发丧,用献鲜花代替封建迷信用品,用戴黑纱或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等。
3.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要依靠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在农村,因丧事活动而引发的民间纠纷时有发生。农村集镇是农村中的城市,城郊结合部是城市的郊区,都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按照丧葬习俗,谁家有人过世,要在家里至少摆放2—3天,多的七天甚至十多天,办理丧事时,鞭炮声声,哀乐阵阵,披麻戴孝,招摇过市,严重影响到其它居民的正常生活。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居民办理丧事的场次较多,因办丧而引发的社会纠纷比较频繁,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为此,在农村推行殡葬改革,提倡文明办丧,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农村老人去世,大都因为身患多种疾病,具有较大的传染性。因此,将遗体火化可以杀死各种传染病菌,保护主要河道两侧、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农田保护区的水源和土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大力加强农村殡葬基础设施建设
以乡镇或村(社区)为单位,兴建乡镇集中办丧场所,以方便群众办丧;以村(社区)为单位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并切实加强对公益性墓地的管理。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应把推行乡村殡葬改革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安排一定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农村殡葬执法、殡葬宣传、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民的殡葬改革补贴。
3、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应建立健全殡改领导小组。将殡葬改革纳入各级部门的绩效考核范围。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殡改工作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殡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抓的良好格局。
4、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横幅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的意义、法规、政策、典型和丧葬新风,引导群众文明节俭办丧事、文明治丧。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旧的丧葬观念,提倡厚养薄葬。教育农村各级领导干部、中共党员带头抵制丧葬陋习。
5、强化考核考评
将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纳入工作量化目标管理考核、双文明考核、综合治理考核或者其它单项考核。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本级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应逐级签订殡改工作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殡改工作作为单位和个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应实行一岗双责问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