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达5个月的准备,云南龙陵国家公墓项目开始启动。”昨日下午,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武思琪的一条微信引来广大志愿者的关注。
关注抗战史的读者一定还记得,2011年9月14日,在民间和官方的共同努力下,19名在缅甸阵亡的二战中国远征军官兵的遗骨终于安葬在腾冲的国殇墓园。这是战争结束66年来,中国人第一次把滞留在海外的二战阵亡将士的遗骨接送回祖国大陆,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赞誉。
在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两次组织远征军(含驻印军)奔赴缅甸作战,至少有10万官兵在缅牺牲。2011年19名忠魂的回归,让众多有识之士加快了想要把其他10万英烈迎回家的想法。
而这一想法,如今终于将马上成为现实。
基金会今年重点“筹建公墓”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是经中国民政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部门为民政部。今年1月16日,基金会批复了关于“修建云南龙陵国家公墓”的红头文件。
在微信中,武思琪贴出了红头文件内容:“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共有380多万名官兵伤亡,其中不少人至今骨埋荒野,魂落异国他乡。部分幸存下来的抗战老兵,也因种种原因,精神无寄、生活困难、风烛残年。”
文件中称:经过基金会慎重考虑,现决定启动云南龙陵国家公墓项目,请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将次项目作为2014年度重点工作进行推进。
龙陵县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告诉记者,去年好几家基金会都去找龙陵政府谈过“云南龙陵国家公墓”项目,他们也希望忠魂能在龙陵得到安息,前些年已经在松山上安葬了好几位远征军老兵的骨灰。
将安葬近500位从缅迎回的英烈
据了解,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2013年3月正式成立,一年不到时间已经陆续资助了全国1200名老兵。去年9月,在发起单位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资助下,近500位中国军人的遗骸终于从缅甸回到阔别70余年的故乡。由于墓地原因,遗骸暂时供奉于云南一家寺庙。10月,基金会就云南龙陵国家公墓事宜和当地政府接洽,双方均有合作意愿。2014年1月,越众再次为基金捐赠善款100万元,专项用于公墓修建工作。
待云南龙陵国家公墓建成后,这近500位为国捐躯的英烈遗骸将被正式安葬。“现在公墓已经作为松山战役遗址公园中的一个项目来统一规划设计,公墓的面积不小,不仅用来安葬目前迎回来的近500位远征军遗骸,以后从国外迎回来的中国军人遗骸都有可能安葬在此。”二战历史学者戈叔亚表示。
回忆
在缅甸发掘出远征军遗骸、遗物
2013年4月份,有缅甸华侨告知志愿者武思琪:缅甸南坎修建寺庙,在原中国远征军墓地发掘出遗骸、遗物。
武思琪遂和另几名志愿者和晓艳、陈思雨、韩中华、段誉前往现场考察。大家还将墓地中挖出的遗物(衣服扣子)拿回国给军事专家余戈、远征军老兵分辨,他们都肯定这就是中国远征军的遗物。
从缅甸回来后,志愿者将相关考察资料收集整理后上交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去年9月份,深圳越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应宪先生出资迎回了近500位中国军人的遗骸,并与缅甸方达成了协议:在原墓地寺庙供奉中国远征军灵位,在原墓地修建佛教文化公园,园内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回国后,这些远征军遗骸被暂时安置在云南佛国禅院。
居民:当年还有三个中国兵守墓
在缅甸时,志愿者们还走访了当年参加掩埋远征军遗骸的缅甸老人,以及当地的老华侨。
缅甸老人回忆,南坎战役结束后,中国兵喊他去修墓地,一天给一块工钱。当时散落八暮、南坎、贵凯等地的遗体被就地火化,用帆布包裹着运到墓地,墓穴底下垫铁皮,一个墓穴放5个包,再盖铁皮掩埋。老人说,当年墓地掩埋了好几千个中国军人遗骸,密密麻麻的坟墓前都竖了纪念碑,又高又大。
“寻访到的老华侨说,他们小时候还去墓地祭奠。还有缅甸老人对我们说,当年的墓地留有三个中国士兵看守的,有个叫老唐,有个叫老李。老唐脾气不好,拿步枪打进入墓地的牛;老李经常吹军号,嘀嘀嗒嗒嘀嘀……”志愿者武思琪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地居民对墓地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