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绿色生态殡葬”日渐为人们接受

本报讯  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除了祭拜逝去的亲人外,选择在冬至前后为逝去的亲人安葬也成了许多地方的风俗。记者从市殡仪馆相关工作人员处获悉,除了传统的墓葬仍占主导外,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转变,草坪葬、鲜花葬、壁葬、江葬等绿色生态殡葬方式渐入人心。

  受闰年影响,今年安葬量较少

  “大家所熟知的,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安葬就是墓穴葬,简称墓葬,逝者火化后,将骨灰放入规定大小空间的墓穴内,再在其周围立碑,以供逝者亲人祭奠。”市殡仪馆陵园部部长胡蒋乐向记者介绍说,在众多殡葬方式中,这一传统殡葬方式最为人们所接受,尤其冬至前后,会有不少人选择安葬逝去的亲友。“由于冬至前后前来陵园祭扫的人群比较多,我们工作人员基本都被抽调集中为祭扫服务,因此,人们一般会避开最为繁忙的12月19日至23日这段高峰期安葬逝者。”胡蒋乐告诉记者,“按照往年传统,冬至前就会有不少市民前来咨询或办理冬至安葬的相关事宜,但由于受到今年闰年的影响,今年冬至的安葬量比往年少。”胡蒋乐介绍说,我国传统上有“闰年不宜下葬”的说法,因此,很多人都选择避开今年,暂时寄存骨灰盒待到明年再择日安葬。据统计,今年冬至前后仙鹤山陵园的安葬数约为50余穴,而去年同期安葬数在80余穴左右;神仙山陵园的安葬数为100余穴,而去年同期为200多穴。

  “父亲的遗愿是与母亲回归大自然”

  除了传统的墓葬外,近年来,江葬这一的绿色殡葬方式也愈发为人们接受。据悉,明年清明期间,我市将举行第十一次骨灰撒江活动,届时将有一些市民带着逝去亲人的骨灰来到江边,让逝者的骨灰随风飘洒在江面,让逝者的英灵得以安息,让生者的思念如滔滔江水般绵绵不绝。“我的父亲因为意外不幸身亡,他临终前的遗愿就是和母亲一样回归大自然,两人永远在一起。”祝林(化名)就是其中一位报名参加骨灰撒江活动的市民,多年前,他的母亲去世时,父亲就毅然决定将老伴的骨灰撒向江面,多年后,父亲临终前同样选择了这样的安葬方式。“父亲是一个很想得开的人,在他看来,这种方式既不占用生者的地,又能够提倡绿色环保理念。”祝林说。

  “我们并不觉得江葬这种方式有什么不好,只要心中有逝者,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市民周芳(化名)在谈及为何为父亲选择江葬这种安葬方式时说,当初父亲火化后,殡仪馆工作人员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各种殡葬方式,而这种江葬的方式让她和亲人都很认同。“毕竟我们年纪也大了,如果将父亲安葬在山上,清明冬至祭扫的时候,还得爬上爬下的,费时费力,与其这样,不如采取这种绿色的方式,我相信父亲也会赞同这一做法的。”周芳表示,虽然没有采取墓葬的方式,但她和家人在清明冬至期间,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亲人祭祀,以寄哀思。

  “绿色殡葬”呈逐年上升趋势

  “江葬只是绿色生态殡葬方式中的一种,除此外,还有草坪葬、鲜花葬、壁葬等新型的殡葬方式。”胡蒋乐介绍说,绿色殡葬,摒弃了传统公墓那种阴森恐怖的感觉,赋予一种祥和、安逸、宁静的氛围。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文明丧葬、文明祭祀新风,用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礼待每一位故人,让逝者安心,生者放心。“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祭祀,主要的功能都是生者以此来寄托哀思情怀,这种绿色生态的殡葬方式除了环保安全外,更节约了成本,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用地紧张的问题。一般而言,传统墓葬与生态殡葬的价格相差十倍左右。”胡蒋乐介绍说,这种倡导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新风,提倡骨灰处理多样化,将为我们的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为我们的社会尽一份责任。

  “明年我市将举办第十一次骨灰撒江活动,从多年实践来看,人们的思想观念正逐步转变,从原先的排斥、拒绝,到现在的主动报名参加,这意味着这种绿色殡葬方式正逐渐深入人心。”胡蒋乐举例说,第十次骨灰撒江活动中共有27位遗愿撒江者,明年的活动中预估将超过30人,这种绿色生态的殡葬方式正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本季热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