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9177861

规范殡葬乱象“指导意见”不能指而不导我的搜

 又到一年清明节,“死不起”照旧再次泛起,有些报道更是耸人听闻,比如说“北京多家公墓已无现墓,20万一平方米买期墓”,这让哀叹“死不起”的人情何以堪?但还有个不错的消息,国家发改委、民政部3月底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明晰了以往的模糊地带将服务划分为“

  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收费”,公墓则被界定为“公益性公墓”和“其他公墓”,并区别对待。

  也就是说,一部分执行政府定价,一部分价格市场化,这等于是承认了一直属性不明的殡葬业,其实并不是大多数人所期待的“公益”,也不是“市场”,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不过,也强调“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将基本殡葬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但这只是将来的事情。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来讨论如何走过这“条件”尚不具备的今天。因为,殡葬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是个等不起也绕不开的现实。

  兜底性的基本保障,归于国家,这是近几年民生领域改革的普遍现象,但目前的殡葬业正在走向彻头彻尾的“市场化”,或者说,正打着市场的旗号行高收费之实,那么问题在于,局面如何扭转?又如何扭转到位?恐怕不能太乐观。

  首先,据报道,“群众普遍反映的殡葬服务收费价格高的项目,并不是政府定价的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而是《指导意见》中涉及的政府指导价的延伸服务”。我们一贯不主张凡事“一刀切”,要有所侧重,但显然,于价格失控的殡葬业而言,在这里似乎不是“抓大放小”,而更像是“抓小放大”了。

  其次,按规定,“基本服务”要由物价等部门“在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非营利性原则”操作。殡葬业,成本到底几何?这很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个,才可以区分是否“营利”,但过往的价格管理一再说明,当一追问成本时,就谁也说不清,即便调查也一样,殡葬成本,就可以走出这一怪圈吗?顺便提一下,今年清明节恰恰赶上了成品油提价的当口,上海一家殡仪馆就在苦叹:油价上涨,烧一具遗体亏260元,遗体火化“烧不起”。别说不让营利,人家还说亏损呢。

  再说说“有条件的地区”,这个“条件”,怎么界定,解释权在谁手里,地方还是中央?我们不知道,假设财政充足的地方愣是咬定说没土地,那么“有条件”又会不会沦为一句实现不了的空话?毕竟,在土地财政的诱惑面前,卖地建房更划算。

  此间种种,不一而足。或许,有人会说,殡葬免费仅是理想状态,收费要低到多少,也难有服众的标准,但通过收费的经济杠杆却可以倒逼殡葬实现移风易俗。这当然有道理,但在一个有着浓厚“厚葬”传统的国度里,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把近些年的乱象看成一种倒逼,我们似乎没有感觉到移风易俗的进步,却见过因为交不起火化费而“水葬”母亲的惨剧。

  说到底,当殡葬业成为一门生意,彻底回归“公益”,扭转还需时日,正如《指导意见》中论及还要“逐步理顺殡葬管理体制”,但就在这个墓价与房价齐飞的时代里,《指导意见》纵有不足,但遏制殡葬服务价格,显然已是政策共识。说白了,殡葬业服务价格,终究也属于价格调控范畴,我们不希望在明年的这个时候,依旧在这里老调重弹,耳边还是一片“死不起”的陈词滥调。 来源华商报)

本季热卖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