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际,殡葬业“两价”指导意见,即“基本服务定价”和“延伸服务指导价”之政策骤然面世。这是继2007年《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杳无音信后,政府首度出面干预久被诟病的殡葬服务价格,可谓临空一脚,令人眼前一亮。但此次出台的《意见》能否开启殡葬业的公益大门,真正消除、遏制百姓“死不起”的心理阴霾,还有待讨论。
骨灰盒、墓地
是殡葬暴利的大头
2011年8月,48岁的罗文为父亲操办了一场后事。他拿起去年葬礼的记账簿,上面清晰地记录着:火化费、整容费、遗体接运费、租用告别厅费、花圈、骨灰盒、墓地等各项费用,共计约10万元。
以北京为例,殡葬主要涉及到殡殓、火化和安葬三个环节。其中,安葬环节内容相对多一些,除了购买墓地外,还包括仪式、下葬、祭祀等等。罗文皱着眉告诉记者:“我们家庭算是中等收入水平。在办理丧事儿时,所有的花费都是适中的,基本上随大流。其中墓地是大头,花了57900元,骨灰盒费用也不低,花了4000元。”
约6万元的高价墓地,再次指向殡葬业居高不下的暴利景象,百姓“死不起”的斥责依旧不断。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遗体接运、存放、火化等基本殡葬服务将执行政府定价,遗体整容、防腐等延伸服务按非营利性原则执行政府指导价(3月24日《京华时报》)。
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意见》将殡葬服务区分为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基本服务收费标准实行政府定价,由各地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的基础上,考虑财政补贴情况,按照非营利原则从严核定。对延伸服务,由各地根据本地情况实行政府指导价。
这是继2007年《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杳无音信后,政府首度出面干预久被诟病的殡葬服务价格,可谓临空一脚,眼前一亮。
欣喜之余,记者不禁要质疑:现在殡仪馆的收费何尝不是明码标价?何尝没有经过物价部门的“批准”?何尝不是政府定价?然而事实证明,这仍然是一个暴利行业。
2011年5月18日中国广播网曾报道,在江苏吴江,殡仪馆垄断骨灰盒销售,不允许死者家属自带骨灰盒,不照办便遭殴打,外面500元一个的骨灰盒在殡仪馆内卖2500元。吴江市民政局领导回应称外面的骨灰盒不正规,殡葬行业就是垄断行业,这被称为殡葬业的“吴江模式”。
据《燕赵都市报》记者广州报道,在花都狮岭镇祥安永久墓园墓地,一块1.39平方米墓地开价16万元,一平米单价是当地高档住宅房价的15倍以上。而深圳“报恩福地”自称“地下CBD”,墓园墓位最高地价为208000元,另外还需支付管理费6000元、安放费1000元、绿化费2000元,墓碑费另计,均价最低也超过4万元/平方米,高的则超过20万元/平方米,远超以高价著称的深圳楼市均价。
“吴江模式”“天价墓地”直指殡葬垄断暴利,而此次《意见》的正文中却并没有对此大力规范。这不免引发公众的质疑:是否有避重就轻的嫌疑?
中国公墓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计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承认,骨灰盒、墓地等殡葬产品确实存在利润空间。这些殡葬产品由市场调节,公众应该转变观念,理性消费。
但是,在市场中,殡葬产品与普通商品存在很大差异,缺少市场竞争机制,产品成本也极不透明。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原负责人曾坦言,殡葬行业具有公益服务的特点,不具有充分市场化的特征。公益性的殡葬产品由经营者自主定价,难言公平。而且刚刚经历丧亲之痛的家属既没有价格博弈能力,也不具备消费理性。像吴江殡仪馆那样粗暴拒绝死者家属自带骨灰盒,公众根本没有选择余地。
殡葬行业的确有其特殊性,在短时间内消除垄断也不大可能。《意见》中对基本殡葬服务实行政府定价、延伸服务执行政府指导价作出规范,表明政府已经开始逐步担当起责任,有利于维护群众殡葬利益。但现实中,非基本殡葬服务项目之外的灵堂、骨灰盒、墓地价格才是殡葬暴利的大头。如果不管好这个殡葬暴利大头,广大深受殡葬暴利困扰的百姓仍然死不起、伤不起。
应转变厚葬为安的观念
百姓“死不起”,一方面是基于殡葬行业垄断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人“厚葬”“入土为安”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在我国,儒家思想统治几千年,“卖身葬父”“闻雷泣墓”等孝悌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提倡的“礼”即是厚葬。在孟子看来,厚葬非直观美也,而是为了讲礼尽孝,否则就是不孝。
这一伦理思想传至今日,很多子女认为应该给父母一个体面、气派的葬礼。小秦就是其中一位:“父母养育了我们,本应该好好孝敬,可平时由于工作忙,没时间陪他们。现在老人走了,做儿女的就该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宽慰。”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为了表示对逝去母亲的哀悼,兄弟姐妹花费了8万多元,把母亲的骨灰下葬在一个相对大一点的墓园中。
而演艺明星的安葬地更是价值可观。据《南国都市报》报道,侯耀文安葬于北京昌平区天寿陵园,墓地共花费108万元。紧挨着侯氏家族的是“林妹妹”陈晓旭,她的墓地约十多平方米,价值两百余万元。陵园的东北部是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的墓地,价格约为每平方米16万元。陵园西北部坐落着著名演员李媛媛以及老艺术家李丁的墓地,他们的墓地上只有墓碑,占地约为两平方米。根据陵园的价格表显示,他们墓地的价格每平方米约为13万元。
“厚葬”本无可厚非,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奢华的葬礼、天价的墓地、传统的“入土为安”式的殡葬方式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生态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死亡人口96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5亿,相当于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增加产生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墓地的需求不断增多。
此外,墓地面积的统计,以北京为例,墓地总面积为1.5万亩(2470英亩),其中6000亩(988英亩)可用来埋葬死者。然而,到2020年,北京市每年的死亡人数将达11万左右,墓地将不够安葬所有的死者。所以,转变“厚葬入土为安”的观念,接纳绿色殡葬代替火葬等的方式,迫在眉睫。
所谓绿色殡葬,是指花坛葬、江葬、海葬、植树葬等等让骨灰回归自然的新型葬式,相对于传统的土葬,绿色殡葬不仅更加环保,而且节省丧葬成本。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解释《意见》时,也重点强调要提倡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和节地环保的丧葬方式。
据了解,像海葬、树葬等绿色殡葬方式在实际安葬中所占比重还较少,公众殡葬礼仪改革、殡葬文化移风易俗依旧任重道远。
中国的殡葬改革史
所谓“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殡葬业本应具有社会公共服务属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被指是暴利行业的龙头。 “殡葬改革”而今已过半百,但争议质疑之声却从未间断。
中国殡葬改革的起点始于1952年,原内务部第一次提出“墓葬改革”,提出针对迁毁私乱坟墓,建立公墓和火葬场进行整改建设。
四年后的春天,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首先提议,所有的人死后都实行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各界知名人士151人都表示同意,并且在倡议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帷幕。此时的改革重点是大力兴办火葬场,要求先从大、中城市做起,全面实行火葬,至此殡葬业逐渐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初,殡葬改革遭遇寒流。旧的丧葬陋习有所抬头,土葬回潮。以北京市为例,火化率1984年下降至64%。为了控制土葬及陋习的蔓延,北京市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殡葬事务的职能部门——北京市殡葬管理处。随后十几年,殡葬管理部门发挥了基层殡葬网络组织、居(家)委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倡导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有效控制了土葬以及尸体外运情况,全市火化率1994年达到98%。据数据统计,北京市目前的火化率始终保持在98%之上,火化区的火化率已经达到100%。这标志着第一阶段的殡葬改革已经完成。
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殡葬管理暂行规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殡葬管理法规。1997年《殡葬管理条例》正式颁布,确立了积极、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并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使殡葬改革真正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时期。
随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有关殡葬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殡葬管理、殡葬服务和殡葬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基本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配套的殡葬管理法规体系。
随着殡葬改革的发展,殡葬服务体系也逐步完善。现在,殡葬服务机构已经成为殡葬事业的重要依托和载体。
随着殡葬业的高速发展,各种乱象也如影随形。据报道,墓地价格十年涨了10倍,国内有些城市的公墓价格甚至已被炒至每平米超过10万元。不仅仅是墓地,跟殡葬相关的各种产品、服务价格也都越来越高,且越来越离谱,殡葬业连续多年“荣登”暴利行业排行榜,殡葬服务的公益属性愈见模糊。
对此,2010年我国殡葬改革提出新的三大重点内容: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行绿色殡葬和殡葬服务标准化。但时至今日,殡葬服务费用过高等问题仍被诟病。
而此次对于基本殡葬服务政府定价和延伸服务政府指导价的规定,公众似乎也不太满意。观察今年殡葬业,暴利之势仍不见消退。
一段微博调侃真实表达了百姓“死不起”的无奈:今年汽油涨价了,大葱涨价了,猪肉涨价了,方便面涨价了我们欣喜地发现,空气不但没有涨价,而且里面的料还越来越多了,但中国人还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墓地也涨价了。
(插图由小宇绘制)